圣位与配享
MEMORIAL TABLETS
(一)正位 孔子传(钱穆)
1、序
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。在孔子以前,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,而孔子集其大成。在孔子以后,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,而孔子开其 新统。在此五千多年,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,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,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,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。孔子生平言行,具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,复经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 成之论语一书中。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之大节,则备详于春秋左氏传。其他有关孔子言传及其家世先后,又散见于先秦古籍如孟子、春秋公羊、谷梁传、小戴礼记檀弓诸篇,以及世本、孔子家语等书 者,当尚有30种之多。
2、孔子先世
弗父何
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。周灭商,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,遂从王室转成为诸侯。四传至宋公,长子弗父何,次子鲋祀。公不传子而传弟,是为炀公。兄终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。但 当时已盛行父子相传,鲋祀弑其叔父炀公,欲其兄弗父何为君。但弗父何若为 君,当治其弟弑君之罪,在家庭间又增悲剧,因此弗父何让不受。其弟鲋祀立,是为厉公。弗父何仍为卿。孔子先世遂由诸侯家又转为公卿之家。直到孔子时,鲁国孟僖子尚说孔子乃圣人之后,因弗 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。
正考父
弗父何曾孙正考父,辅佐宋戴公、武公、宣公,皆为上卿。但正考父不自满假,每一受命,益增其恭。又自奉甚俭。尝为鼎铭,曰: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,循墙而走,亦 莫余敢侮。于是,粥于是,以餬余。
孔父嘉
正考父生孔父嘉。孔父是其字,嘉是其名。因获赐族之典,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为氏,乃曰孔氏。孔父嘉为孔子之六代祖。宋宣公传其弟为穆公,孔父嘉为大司马。穆公又传其兄宣 公之子为殇公,孔父嘉受遗命佐助嗣君。华父督欲弑君,遂先杀孔父嘉。
孔防叔
孔父嘉曾孙曰孔防叔,畏华氏之逼,始奔鲁。为防大夫,故曰防叔。孔氏本为宋贵卿。或说孔父被杀,孔氏即失卿位,其子即奔鲁。孔防叔在鲁,其身份亦为一士。其为大夫亦只受 禄,不得与封地世袭者相比。至是,孔子先世遂又由贵族公卿家转为士族之家。
3、孔子生平
孔丘,字仲尼,鲁襄公二十二年(前551)生于鲁国陬邑(今山东泗水县东南),鲁哀公十六年(前479)夏四月己丑,孔丘卒,葬于鲁城北泗上。
其父亲叔梁纥,在孔子三岁时去世。孔子少年时代贫穷,他自谓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”(《论语?子罕》),对社会下层情况相当了解。
孔子幼年,“常陈俎豆,设礼容”,学习贵族礼仪,十五岁立志成为一名博学多才道德高尚的君子,三十岁左右学业有成,传教授业。年五十仕鲁,后周游列国,晚年居鲁,左传哀公十六年: 夏四月己丑,孔丘卒。是年,孔子年七十三。
4、孔子成就与理念
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。
①仁爱大同
孔子提倡仁爱,希冀实现大同世界。“仁”“义”“礼”为其主要道德思想核心。
②推动私学
当时学术由官府掌控,即“学在官府”。孔子以个人之力开创私学,打破文化垄断,使学术下移到民间,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普及和繁荣。孔子实施“有教无类”的方针,只要交给他“束條”( 十条肉干)作为学费,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。相传他有三千弟子,其中学业优秀的有七十二人。
③整理六经
孔子大同学说遭受冷遇,他感慨礼乐废弛,文献缺失,于是专心整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等六经,作为教材教导学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