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城城门
CITY GATES OF BEIJING Outer urban City
广渠门是北京城东垣唯一城门,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,又名大通桥门,俗称“沙窝门”,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,但是根据“广”的释义,推测“广渠”的意思应是宽广的大渠,可能寓意着“通畅顺达”。“沙窝门”的来历则是由于从前广渠门内外有许多寺庙,香火却不甚旺盛,大多用于停放灵柩,周围也成了墓地聚集的地方。为了节省时间,从事丧葬的人会预先挖好一些坑穴,待灵柩到达便能很快人穴。这些坑穴被人们称为“等坑”,俗称“沙窝子”。沙窝门的名字就由此而来。由于这附近十分荒凉,老北京还流传着“沙窝门,里外空”的俗语。

(四)广渠门

广渠门扫描-旧京大观 (10)

【历史沿革与建筑结构】 广渠门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。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加筑瓮城。清朝乾隆十五年(1750年)加筑瓮城门楼。城门制式为楼单檐歇山顶,朱楹丹壁,封檐列脊,灰筒瓦绿剪边,饰脊兽。城楼门楼低矮,仅一层。面宽三间,进深一间,规制小于内城门楼。瓮城呈半圆形,瓮城门正对城门。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,一般城池的瓮城作为战备要地,里面没有建筑物和居民,而广渠门的瓮城里面则有几家店铺。箭楼为单檐歇山顶,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两层。正面每七孔,两侧每层各三孔,共二十六孔。箭楼下开拱形门洞。

抗战期时期广渠门箭楼被拆。1957年拆除城楼、瓮城及城墙。广渠门城楼现已不复存在。城门及瓮城等均在城市建设中拆除,原址保留地名,在今广渠门内大街东端,护城河以西。

【广渠门城门战事】 明崇祯二年(1629年)十二月,皇太极率领八旗军进军北京,兵临北京城下,“烽火遍京郊”,八旗军几万人,进攻广渠门,督师袁崇焕闻讯率领九千骑兵直奔京师,与清军大战于广渠门外。从上午巳时战到下午酉时,大战十小时,转战十余里,明军击退了八旗军。当时袁崇焕冲锋在前,身中数箭“两肋如猬,赖有重甲不透”。朝鲜使臣从北京向本国回报称:“贼至沙窝门,袁军门、祖总兵等,自午至酉,鏖战十数回合,至于中箭,幸而得捷。贼退奔三十余里。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,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。”就连皇太极对广渠门之败也慨叹道:“十五年来,未尝有此劲敌也!”战后,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“反间计”,使立了战功的一代明将袁崇焕被下诏狱,遭磔于市。《明史?袁崇焕传》记载:“自崇焕死后,边事益无人,明亡征决矣。”

1900年,八国联军占领了天津、杨村、通州后,直逼北京,由于朝阳门守军较多,多次攻城不下,于是便从守备较弱的广渠门、东直门进攻。当时,清军预计八国联军中的英军应该在四日清晨到达广渠门,但到了中午还没到,便误认为英军不再来犯,把大部队调去增援其他清军。等到英军赶到广渠门时,很快攻入城门。八国联军最先攻入北京城的就是这支英国侵略军。

270年间前后发生在广渠门的两次战役,见证了满清政府从兴到衰的全过程。

【广渠门与“神木”】 “沙窝皇木”是广渠门的标志性景观。“沙窝”指的自然是广渠门。“黄木”则是一块据说具有神通的木材。北京城的五个方位共有五种镇物,其中东方之镇被称为“沙窝黄木”。

明永乐年间开始修建北京城的时候,建城用的木料都储存在广渠门外的皇木厂,“神木”也不例外。据《明史》记载:“帝将营北京,命礼取材川蜀。礼伐山通道,奏言,得大木数株,皆寻丈。一夕,自出谷中抵江上,声如雷,不偃一草。”《明史》中说的就是永乐四年(1406年),朱棣命能臣宋礼在川蜀地区寻觅建城佳木,却见“神木”自己跑到江边等待运往京城的故事。“神木”经长江、大运河、通惠河辗转运抵京城皇木厂,传说巨木通神,造宫殿时未用,用石栏杆保护,被留在了广渠门外作为镇物。明末清初孙承泽所著《春明梦余录》记载:“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,皆永乐时物。其中最巨者曰‘樟扁头’,围二丈外,卧四丈余,骑而过其下,高可隐身。岁久风雨淋漓,已渐朽矣。”神木上刻有“王二姐、张点头”字样。因此,皇木厂也被称作神木厂,后被人们讹为“黄木厂”。

清朝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戊寅春三月亲临皇木厂,特为其建了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一座,上刻《神木谣》一首,以志此木。传说,“神木”还曾托梦于乾隆,向他抱怨皇木厂附近的砖瓦窑天天烟雾缭绕。于是,乾隆便下旨废弃了皇木厂周围的窑厂。今天通惠河以北“大北窑”这个地名,据说就来源于当年那座被废弃的窑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