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禁城(宫城)城门
CITY GATES OF BEIJING Forbidden City
东、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: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,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。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、西两方延伸至皇城,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。因此,西华门与东华门也成为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。 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侧门,位于紫禁城的东面偏南,与西华门遥相对应。平时是朝臣及内阁官员进出紫禁城的宫门。

(三)东华门

东华门

东华门外侧(1900年)

【历史沿革】 东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开始,东华门门楼开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,此后每隔一年抖晾一次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三月,乾隆皇帝下旨,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的匍房中选用701司设立仓廒,专门用于存贮宫中太监应领的米面,并赐名“恩丰仓”。

【建筑结构】 东华门,门外设有下马碑石,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,上架石桥1座,桥北为三座门。东华门形制呈平面矩形,红色城台,白玉须弥座,当中辟3座券门,券洞外方内圆。城台上建有城楼,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,城楼面阔5间,进深3间,四周出廊。

【“鬼门”东华门】 在紫禁城四宫门中,出东华门外的三门门钉皆9行9列,计81个,是奇数,为阳。唯独东华门的大门上的门钉是8行9列,共72个,是偶数,为阴。在清代,大行皇帝、皇后、皇太后的梓棺、神牌由东华门出,经北池子送往景山等处厝安。故东华门在民间有“鬼门”、“阴门”之称。

【被嫌弃的东华门】 由于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毓秀宫,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。明正德末年,武宗遗诏兴献王长子朱厚?继承皇位,即后来的嘉靖皇帝。当时礼部拟仪:由东华门入文华殿,先成太子之礼。但朱厚滞留在宣武门外,坚称“吾嗣皇帝位,非皇子也”,只能走大明门,否则就不进宫。最后礼部被迫让步,同意朱厚?从大明门入大内。

后来,嘉靖皇帝生母兴献王妃入京,礼部拟:由“崇文门进东华门”,嘉靖皇帝不允,后“从正阳中门直入”。朱厚熄及其生母兴献王妃先后均以“继统不继宗”为由拒绝从东华门入宫,说明东华门的等级较低。

【夺门之变】 明英宗的“夺门之变”,也发生在东华门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七月,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入侵,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被俘,史称“土木之变”。其弟邸王朱祁钰继承皇位,遥尊英宗为太上皇。经过多方交涉,明英宗于次年被放回,住在东华门外的南宫。景泰八年(1457年),趁景泰帝朱祁钰病重,武清侯石亨联络太监曹吉祥、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密谋拥立英宗复位。正月十六日晚,石亨等取得英宗同意,立即行动。当夜,他们先派千余军士潜入长安门,然后南徐有贞等至南宫迎出英宗。由东华门直奔奉天门,提前到奉天殿升座,等候大臣们上朝。随后,徐有贞向在朝房等候景泰帝早朝的大臣宣布太上皇复辟。这是一场凭武力强行进入东华门的宫廷政变,史称“夺门之变”,或“南宫复辟”。

【东华门的门钉数】 关于上文提到的东华门的门钉数,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,在整个紫禁城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个方位系统中,南北轴线上是火生土、土克水的关系,即外生内,内克外,从五行来看,这种生进克出的就是吉宅。而东西轴线上是木克土、土生金的关系,即外克内、内生外,这样,克进生出则是凶宅,而凶象中尤以木克土为甚为了避凶化吉,我国古代建筑师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,将属木的东华门的门钉数变为纵八横九七十二颗,即把木化为阴木(偶数为阴),因为木能克土,然而阴木未必能克阳上,而横行还是九路,又不失帝王之尊,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