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成门扫描-旧京大观 (2)
【历史沿革】 阜成门建成于明永乐年间。明永乐十七年(1419年)将元大都南墙向南扩展,重建城门,永乐十九年(1451年)竣工,仍沿“平则门”之称。明正统元年(1436年)重建城门,修筑城楼、城门、箭楼、瓮城、瓮城门各一。明代弘治,正德,嘉靖,隆庆,万历年间均曾修缮。清代沿明旧制,顺治元年(1644年)规定镶红旗军民居阜城门内。清代的城楼规制基本沿袭明制。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曾对城门、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。箭楼已于解放前拆除,城楼于1965年拆除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环城地下铁路,附近城墙皆被拆除,将护城河填平为路。“阜成门”后来演化为地片名,泛指阜成门桥附近,即阜成门南、北大街,阜成门内、外大街一带。
【建筑结构】 阜成门城门形制为三重檐,歇山式屋顶,灰筒瓦顶,绿色琉璃瓦剪边,面阔五间(31.2米),进深三间(16米),通高(连城墙门)32.7米。阜成门箭楼为双重搪,歇山式屋顶,进深连后出抱厦五间(25.6米),连台通高30米。有三门,正面及两侧有箭窗共82个。瓮城东西长65米,南北宽74米,其北侧墙辟券门,上建闸楼;瓮城内东北角有关帝庙。
【阜成门三多与“阜成梅花”】 阜成门有三多:骆驼多,煤栈多,煤黑子多(旧时称呼煤矿工人)。明清时,北京城的居室都是火炕,冬天取暖,皆以煤作燃料。那时,北京城的用煤量平均每年约在20万吨左右。从门头沟一带往北京运煤大多用骆驼。骆驼力气大又比骡马吃的少,故门头沟出产的煤有“骆驼煤”之称。城内多煤栈,而城外则多驴户,驴户靠养驴给行人代步为生,也供人骑驴去西山八大处及妙峰山郊游。每当晨曦,阜成门外的骆驼排起长蛇阵,有时长达好几里。民国时电车开通,京师警察厅规定:骆驼队后不准队队相连,遇电汽车应主动避让,不准抢行。以后随着城市发展,驼队最终被淘汰。
阜成门的标志性景观称为“阜成梅花”。阜成门瓮城的门洞里刻有一束梅花,北京冬季用煤多用骆驼运自西山,梅与煤同音,老北京还有“阜成梅花报暖春”的俗话。
【阜成门起步的地名志儿歌】 明清两代都有一首由阜成门起步的儿歌,是老北京西、北城的“地理图”,也可叫做“地名志”,这首儿歌流传很广,一往情深地记叙了老北京西、北城的街景。清代歌词唱道:平则门,写大字,过去就是白塔寺,白塔寺,持红袍,过去就是马市桥,马市桥,跳三跳,过去就是帝王庙,帝王庙,绕葫芦,隔壁就是四牌楼,四牌楼,卖花枝儿,过去就是黄城根,黄城根,三堆土,过去就是宗人府,宗人府,往北躺,过去就是河运仓,河运仓,往东调,过去就是西厂桥,西厂桥,站一站,眼前就是宛平县……